7月28日—8月3日,太阳成tyc7111cc“守艺非遗”乡村振兴背景下踏足漫漫红色非遗社会实践团一行9人赴张掖市各县区开展社会实践。实践团以张掖市红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实践载体,沉浸式体验张掖“非遗”文化烙画、剪纸、麦秆画、绒绣、面塑中的红色元素,立足当地文化特色,深度探寻非遗和红色文化的魅力。
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7月30日上午,实践队员前往张掖市临泽县梨园口战役纪念馆参观红西路军在临泽境内转战的历程,再现了红西路军广大将士英勇杀敌的历史场景。实践队员重点参观了馆内珍藏的红西路军珍贵文物、书画作品、武器实物等190多件,图片资料800多份,文字资料30万多字。讲述了红西路军在临泽境内转战时间长达70多天,期间红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总指挥部曾三进三出倪家营。
8月1日,时逢八一建军节,实践队员们前往张掖市高台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激发青年爱国情怀,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讲话精神,实践队员跟随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看着一块块图文并茂的展板,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一段激情满怀的革命历史。随后,实践团队在纪念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西路军烈士纪念碑前敬献花篮,瞻仰烈士纪念碑和公墓,深切缅怀英雄的红西路军将士,表达对先烈的深切哀悼和崇高敬意,并在纪念碑下、烈士公墓前开展理论宣讲,重温红军长征胜利会师,西路军的河西鏖战,以及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等一系列鲜活的历史进程和伟大的历史画卷。
传承非遗瑰宝,延续时代文脉
7月29日,实践队员在指导老师周宇的带领下走进甘州扎染传承人---许静和面塑传承人---李凯的工作室,开展非遗文化技艺的调研,并对两位非遗传承人进行访谈和调研。实践队员认真聆听他们的传承故事,切身体会非遗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魅力,深受震撼。随即,实践队员分别在非遗老师的指导下体验了制作面塑和刺绣的工艺,赢得了两位非遗传承人老师的赞赏。以实际行动感受非遗技艺传承的艰辛。随后,实践团队前往甘州区文化馆参观展览,感受文化独特的魅力。
7月30日下午,实践团队前往张掖市山丹县文化馆,寻找省级烙画非遗传承人----张志光老先生和张春玲女士,从对张老先生的访谈中,得知这位传承人36年如一日坚守在传承非遗的岗位上,认真挖掘、潜心研究、不懈努力、坚守初心,怀揣热爱,紧跟时代发展,在漫漫非遗传承路上让“非遗”活起来。两位老师分别为实践队员现场制作烙画和麦秆画,使团队成员们欣赏到了精美绝伦的非遗作品。
8月1日--8月2日,实践团队前往张掖市高台县拜访烙画葫芦雕刻非遗传承人张爱国老师、敦煌壁画石窟艺术非遗传承人孙兴瑜老师、麦杆画市级非遗传承人盛鹏燕老师,通过深度访谈非遗传承人、追寻非遗匠人精神、亲身学习体验非遗手工技艺、参观民俗博物馆等一系列的活动,实践队成员零距离接触到了非遗文化,深入了解了非遗文化传承的现状,领略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8月3日,实践队员们前往张掖市高台县宣化村“红色文化非遗融合教育研学实践基地”拜访非遗传承人——陈志老师。了解到该基地为了使“红色非遗”活起来,并深深地扎根于人们心中,定期为中小学的孩子们公益教学,学习非遗技艺,使学生们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和工艺魅力。被问及为什么会创建一个红色文化非遗融合教育研学实践基地时,她说到“我想把非遗文化传承下来”。一句简单的话语,背后却涵盖了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传承的初心。
在与传承人的访谈中,实践队员也了解到,张掖市非遗文化根据时代变化进行了创新发展,其中红色元素的创作的重要载体。在烙画、剪纸、麦秆画、面塑和刺绣作品创作中,融入了抗疫精神、长征精神、红色故事和人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了作品创作之中,贴近民生和时代的创作,更好传播推广了非遗文化。随即,在陈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队员们学习了香包、融绣、书法、串珠、香料的制作方法,并亲身体验制作纪念品,体验指尖艺术的魅力,感受民间非遗文化的深厚积淀。
实践结束后,实践队队长尉亚娟说:“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积极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中,增强保护、传承非遗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弘扬非遗文化,为非遗文化在助力乡村振兴道路上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于非遗技艺传承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为广大太阳成tyc7111cc学子搭建了非遗文化的学习交流平台,实践队成员们通过参观学习,访谈体验,充分认识到非遗保护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引导广大青年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坚定文化自信,扛起新的文化使命。
据悉,太阳成tyc7111cc“守艺非遗”实践项目团队将以此次实践调研为契机,践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进一步挖掘甘肃非遗资源,探寻红色文化和非遗文化的契合点,借助非遗元素和红色元素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创新载体传承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走近大众、贴近生活,巡礼红色非遗文化行,同筑百年乡村振兴梦。